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会活动 / 学术交流

访谈录|航天质量管理的“辩证法”——访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兼航天精神研究分会会长梁小虹

2022-08-11 14:58

1.jpg

嘉宾简介


梁小虹,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兼常务副理事长。曾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长期在中国航天领域工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518核心人才"、国防科技工业"511工程"高级管理人才。著有《航天精神》,主编《思想的力量》、《中国航天精神教程》、《中国航天精神辞典》等。在航天精神研究方面有着独立的见解,在企业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编者按

今天,我们近距离地倾听梁小虹书记讲述中国航天璀璨辉煌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听他讲述航天事业质量管理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乃是饶有兴趣的事情!

让我们听一听他那振聋发聩的心声吧,那可是航天人日积月累的至理名言;让我们听一听他那实践理性的总结吧,那可是航天人多年冷静的哲学思考:

“成功”是信仰,“可靠”是生命。

“成功不等于成熟,成熟不等于可靠,可靠不等于万无一失”。

“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可靠性是制造出来的,可靠性是管理出来的”。

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会有“过五关”的辉煌,也会有“走麦城”的悲壮。“过五关”,可以给我们带来信心,也会对工作有促进作用。但是,真正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走麦城”。它会使一个组织、一个人更好地成熟、成长。

成功是差一点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的成功。成功是必然,失败也一定有其必然性。航天事业正是在失败中不断纠错,积累经验,掌握规律,最终走向了成功。

是高数的问题还是算数的问题?要承认人的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主观能动性不是万能的,但又是有积极作用的。

我们不怕归零。不知所以然的成功,还不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失败对人的能力的提升。

……

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一腔新鲜血液在蓬勃脉动。

多么深遂隽永的语言,多么宽阔无比的胸襟,多么难能可贵的探究!

这些已经融化到航天人血液里的认识多么需要宣传、多么需要普及啊!

当前,中国航天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建设航天强国的使命和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新一代航天人的肩上。要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跨越,要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必须很好地研究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从而认识规律、研究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今天对梁小虹书记的采访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春种秋收,立秋已过,让我们尽亨这丰收的喜悦吧。




航天质量管理的“辩证法”


——访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兼航天精神研究分会会长梁小虹



文/宋泽滨 刘济华  

他是“中国航天日”的提出者——作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连续5年在两会上提交《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提案,并组织39名院士联名呼吁,最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推进之下付诸实施;他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作为重大试验发射现场领导、组织者之一,他曾在卫星发射或载人航天的发射现场度过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奇迹的诞生。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有谁能对成功与失败的关系理解到位?在中国航天一路捷报频传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曾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党委书记兼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原一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梁小虹,近距离地倾听他讲述在中国航天璀璨的辉煌以及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讲述航天事业质量管理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jpg


1.走过一个甲子的中国航天,更需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研究其特殊规律


问题一:梁书记好!您在航天系统工作了30多年,航天事业和我国其它工业部门相比,是否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

梁小虹:中国航天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今天回过头来看,系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从中发现、提炼、总结一些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发展,很有必要。

中国航天为什么与其它领域发展的方式、发展的结果不同,这里是由它内在的原因。从一开始,航天就是一个受到国外高度封锁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国际交流少的可怜,技术资料得不到,关键设备禁止运到国内,可以说,没有任何幻想,谁也不会帮助你,一切都要靠自力更生。同时,卫星发射市场也被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打开发射市场阻力重重。这种状况下,资源换不来市场,市场换不来技术,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和实践。正像国际歌里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6周年。现在的中国航天,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建设航天强国的使命和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今天新一代航天人的肩上。这需要在未来的10年、20年内,部分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跨越。要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必须很好的、研究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规律性的问题,从而认识规律、研究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


3.jpg


2.在航天,不论何时何处,“可靠”就是生命,“成功”就是信仰


问题二:在航天领域采访,不论是在研制生产单位,还是在发射现场,所看、听见、所闻的一个高频词就是“成功”。为什么说航天人对成功有着极高的追求,并且已经成为信仰?

梁小虹:在航天,“成功”是信仰,“可靠”是生命。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型号产品的可靠性,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漫长过程。航天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和价值体现在工程成果上,每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都依赖于每个细节与步骤的精心组织。如果说技术性能是型号的生命,那么可靠性则是整个生命周期的根基。根基不稳,源头控制不住,那就相当于一栋高楼大厦建在了沙滩上,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出现颠覆性问题,甚至导致前功尽弃。

航天可靠性无大小。小到一个零件的设计、制造、测试,大到型号的研制、试验、生产,都事关大局。每一项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会影响到航天事业的成败。相比起一飞冲天的壮美,失利后擦干泪水的反思,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可靠性就是在这一次次经验教训所孕育、转化出的成果。一代一代航天人,从对型号问题和故障的不断迭代、反复推敲、深入剖析中,摸索积淀出可靠性的思想、理念、方法和流程。


4.jpg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导弹点火起飞后不久,发动机起火,导弹坠毁在离发射台仅600米远的沙漠上,将戈壁滩炸出了一个大大的弹坑。这次失利,是中国航天历史上少有的由于方案设计问题导致的飞行试验失利的发射,它成为了建立航天可靠性理念的转折点。


老一辈航天人痛定思痛,总结出两条规律。第一,导弹设计方案一定要建立在可靠技术基础之上。第二,一切通过总体、一切通过地面试验。这是因为航天工程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单点可靠并不代表全局可靠,必须突出和强调总体的作用;同时,地面试验是发现问题、暴露缺陷和改进提高的关键环节,必须要保证地面试验状态最大限度地覆盖飞行环境条件。从此,航天型号可靠性的基本做法初步形成。


5.jpg


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加快了型号的立项论证和研制进度。在同一时期,国内元器件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产品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的要求随即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此过程中,可靠性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可靠性管理制度和可靠性工作准则,提出了一些可靠性设计原则。“简单就是可靠”、“冗余设计”、“元器件降额”、“可靠性试验验证”、“可靠性管理活动”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步入九十年代,航天的可靠性工作有了质的飞跃。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了中央专委会的请示,“921”载人航天工程正式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工程计划。“921工程”的研制,为一院可靠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制历程,创造了多个可靠性工作乃至航天发展史上的“首次”:首次提出了可靠性指标0.97,安全性指标0.997的要求;首次将全箭的可靠性指标,转化为了设计指导思想并予以落实;首次全面将“3F”可靠性分析方法(FTA、FMEA、FRACAS)与火箭设计相结合并指导产品设计;首次采用了单机及系统冗余方案;首次开展了环境应力安全余量试验;首次设立了可靠性安全性主任设计师;首次建立了可靠性会签制度,成立了可靠性工作专家组,健全了全箭可靠性安全性采集、处理和评估系统,开展了全箭可靠性定量评估。随着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飞船任务的圆满完成,这枚堪称“艺术品”的火箭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6.jpg


到今天,“成功不等于成熟,成熟不等于可靠,可靠不等于万无一失”已经成为研制队伍的融化到血液里的认识。在这条准则的指导下,航天工程的可靠性工作日臻完善,已经形成了从设计源头抓起、实施全过程控制的可靠性保障体系。在研制队伍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至理名言:“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可靠性是制造出来的,可靠性是管理出来的”。一代一代航天人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完美结合,悟出了可靠性工作的“真谛”:好的设计是不断平衡的过程,从设计源头抓起,实施全过程量化控制,是确保产品高可靠的唯一途径。


可以这样说,航天事业60年来,“一切为了航天型号的发射成功”,始终是我们工作的主旋律,追求成功也成为航天人的信仰。而60年发展历程中,不论是成功的经验和失利的教训,都已成为一笔丰厚的“财富”。


7.jpg


3.任何人都有“过五关”的经历,也有“走麦城”体验,然而刻骨铭心的“走麦城”却令人成长更快、进步更大。


问题三:请您谈谈您所经历的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大事件好吗?从中能总结出什么样的重要经验?对您工作有哪些重要影响,对后人有哪些重要启迪?

梁小虹:我在航天干了三十多年,无论在总体设计部工作还是在院里工作,应该说经历了很多特殊的重大事件,有些事件可谓“刻骨铭心”。

这些特殊的重大事件,不仅包含成功后的辉煌,更包括失利后的悲伤。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会有“过五关”的辉煌,也会有“走麦城”的悲壮。“过五关”,可以给我们带来的信心,也会对工作有促进作用。但是,真正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走麦城”。它会使一个组织、一个人更好的成熟、成长。今天对我来讲,成功,不能称之为“刻骨铭心”。只有经历了失利,那才算是真正的“刻骨铭心”。失利是对组织和个人的最大考验,只有处理得当,总结经验、分析问题、认识规律、提升能力,指导我们后续的工作,才能避免再次失败,进而夺取成功。

我们在胜利的时候始终要保持冷静。清醒是源于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对这一点,我认为我们有的研制队伍还有差距。当你成功的时候,当你胜利的时候,当你辉煌的时候,依然要冷静清醒,审时度势,既不能骄傲自满,当然也不能妄自菲薄。这是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

今天我们反思,既要看到事物发展普遍性,也要看到其特殊性,科研中尤其需要对特殊性加以重视。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是偶然的、个别的、不稳定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不是反应食物的本质?你不能说普遍性的、多数的就是事物的本质。有时候恰恰是个别的、偶然的、孤立的、极端的事件反映出了事物的本质,这点特别容易被人忽略。


8.jpg


4.成功是差一点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的成功。成功是必然,失败也一定有其必然性。航天事业正是在失败中不断纠错,积累经验,掌握规律,最终走向了成功。


问题四: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您刚才谈到,成功不算刻骨铭心。我们也了解到一些航天发射中出现过失败的情况。航天人是怎样正确看待失败的?

梁小虹:我们说任何一个科学试验都有可能出现失败,放到时间维度上,没有永远成功的事情。永远成功只是努力方向,是理想目标,永远成功不是科学的态度,因为任何试验都有失败的概率,努力的目标和实际的结果会有差距,这是实事求是。应该怎么看待成功和失败,有的领导概括得很好:“失败是差一点的成功,成功是差一点的失败”。

我们认识这句话是有一个过程的。为什么“失败是差一点的成功”?失败不是对整体工作的否定,而是对局部工作的否定。失败是关键部位失败,部分失败会导致整体失败,失败有原发和次发之分,关键要问题复现、定位准确、机理清楚,要找到关键点、关键原因,不能因为失败就全面否定过去的工作,分析故障也不能怀疑一切。失败后队伍在经受考验,更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清醒地判断以往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地认识所做的工作,集中精力不受干扰地查清问题。这个过程会很痛苦,但这种锤炼是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历风雨才能见到更多的彩虹。


9.jpg


为什么“成功是差一点的失败”?成功里有时候会包含隐患和险情,之所以隐患没有变成事故,险情没有导致灾难,就是环境条件没有形成。既然“差一点”就会失败,所以要格外小心。今天运气比较好,今天可能就成功,但是谁也不敢保证明天的运气还是这么好,把成功寄托在运气上不行。所以成功之后依旧要从零开始,以如临深渊的精神状态工作。


有时,我们认为成功是必然,失败是偶然。其实这不是辩证地、系统地、全面认识问题,这样的思想方法会导致成功容易麻痹,失败容易气馁的情绪。在研制过程中,在做任何事情当中,总会有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很好的认识成功和失败的背后的逻辑关系。

失败以后,主要是让大家正确对待,不要丧失信心。今天说起来,好像正确对待失败很容易做到,但只有当你亲身经历过一些重大失败后,你才能体会到,这句话并不轻松,也不是容易做到的,这是一件很难做好的事情。


10.jpg


比如说,某型号失利后,经过了三年的“归零”。历史上,我们没有一个型号失败后用三年时间“归零”。有的型号失败后仅用15天就完成了“归零”,接着打就取得了成功。三年“归零”,足见其难度之大问题之复杂。为了解决失败的原因,不光是动员了航天系统的全部力量,还动员了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力量,同时还参考了国外研究机构的仅有的材料,可以说是倾国家之力,以“国家队”的能力连续做了三年的工作。三年之后,没想到发射再次遭遇失利。当时很多人感觉前途未卜,失去方向了。因为我们倾尽了全部的力量,用了将近一千多天的时间,调动了全国所能调动的资源,依然面对的是失败。怎么来证明你的工作?怎么证明你的工作有效?怎么证明你有能力可以取得成功?一时间,各种质疑纷至沓来。


那段时间,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也是研制队伍最痛苦的时候,更是我们承受打击、折磨、精神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你再往前走,看不到胜利曙光。


11.jpg


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我写了一首诗,叫《赢在顽强》。面对一次一次的失败,还能不能再成功?那种深深的自责和刻骨铭心的内疚,是外人无法企及、无法体会的。这么多年来,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我经历了十多次,特别是“大悲”和“大落”,对我的性格、对我形成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是蛮重要的。真正经历了“大悲”和“大落”,你再面对“大喜”和“大起”,一定会更平淡、更理智、更坚强,就不会轻易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成功和失败,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在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中,还有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发展尖端与加强基础的关系、性能与可靠性的关系、总体与单机的关系、设计与工艺的关系、设计与试验的关系、总体与分系统的关系、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可以说,从技术到管理,航天无处不在地充满了辩证法。所以我们常说,正确的思想方法决定了正确的工作方法,正确的工作方法决定了好的工作结果,要想成功必须先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12.jpg


5.是高数的问题还是算数的问题?要承认人的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主观能动性不是万能,但又是有积极作用的。


问题五:科学研究不可能没有失败。就我们了解,中国航天发射成功率在世界是很高的,我们航天人的工作都非常努力,偶而出现一些失误全国人民也是理解和谅解的。

梁小虹:我认为,在建设航天强国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新的挑战。长征五号火箭2016年首飞出现了一点问题,2017年7月2号又发射失利,今年的发射会不会顺利?今后的研制会不会一帆风顺?其实,只要能够辩证地、系统地、发展地看待问题,就不难得出正确结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被动,措手不及,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时虽然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永远有认识不到的地方;这个认识不到的地方,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局限性。

如果主观认识有局限性,那么你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就不一定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就会导致认识有偏差,导致对技术状态、技术规律吃不透,这个偏差就有可能引起失败。在工作中,我们会遇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一类是小学生做高数。由于小学阶段没有安排高数学习,所以小学生解不了高等数学题。“小学生”是个形象比喻,说的就是我们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好像在小学生没有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情况下,面对“高等数学”的客观环境,就是再努力,依然不能正确的解出答案。我们曾经遇到型号发射连续失败的情况,就是因为对水下发射环境认识不足,没有理论模型,没有设计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准确地在设计、生产、试验中反映客观规律,那不就相当于小学生做不出高数题一样吗?


13.jpg


还有一类问题,是小学生做算数。1+1应该等于2,可是学生一粗心,给做成等于3了。你说他会不会1+1=2?会!但是为什么计算答案又错了?这就是学生马虎了!我们很多工作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我们没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没有按照制度、规程和标准来做,没有把我们的经验很好的传承和复制,违反了规定,就犯了1+1=3的错误,这就是小学生做算数出现的问题。


事情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这么明确地告诉你什么问题属于哪一类。实际工作中,哪种情况是“算数”问题?哪种情况是“高数”问题?很多时候在没有搞清楚问题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看起来很像是“算数”的问题,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高数”的问题;有时候是你看着是“高数”的问题,其实背后的原因是“算数”问题。这么复杂怎么办?只能用“严慎细实”的方法去对待,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分析工作,不能简单下结论,更不能凭主观认识就轻易“归零”。

有一次,一枚火箭运输到发射场,到现场交接产品,打开电缆插头一看里面有油。电缆的插头和插座里头有油,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油是怎么进去的?电缆里的油到底是“高数”的问题还是“算数”的问题?


14.jpg


专家分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以及可能,用了足足两个多月都没得出结论。最后有的专家提出是不是阶级敌人破坏?犯罪要有动机和作案条件,如果往电缆插头里倒油,动机是什么?他有了这个动机,有没有实施的条件?因为我们要进总装厂,有武警站岗,有摄像头,他怎么能往电缆里头倒油呀?因为没有别的结论,这个结论又不好下,结果就继续研究。


后来终于研究清楚了,它是什么一个机理呢?火箭要做到“四防”(防雷击、防静电、防潮湿、防雨水),需要在电缆的根部缠上塑料胶袋,用于防水处理。给电缆缠胶带的一般是女工,女工手上可能会擦护肤品。这个问题我们事先不认识。工厂的制度里没有对女工上岗期间,是否可以擦拭化妆品有规定。防水胶带缠完以后,也不是必然出问题,毕竟过去从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这次出问题具有随机概率,它要有两个条件的前提下才能成立。

第一,操作者手上必须有油脂。操作的过程中一定在胶带上留下油脂的残余物。第二,火车运输的时候,必须有高温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长时间的高温就把胶带表面的油脂萃取出来,变成油性的东西渗透到插头里。


15.jpg


后来,我们就把它规范了:


一是操作时绝对不允许擦化妆品。为了防止失误,规定操作人员在缠绕胶带的时候必须戴手套。二是火箭长途运输的温度要控制。采取了这些措施,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了。你说这次插头渗油是“高数”的问题还是“算数”的问题?这个电缆插头渗油,操作过程中可能是“算数”问题,但是这种机理又是“高数”问题。

这么多年缠绕了多少根电缆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问题。所以专家用了两个月时间都没有分析出原因。所以,我一直讲这样一个道理,有些问题看似是属于做“算数”,但背后真正的的原因可能源于你对客观事物认识不到位,是做“高数”的问题,反之也是同样如此。真正的挑战在于不知道问题属于那一类。既然不知道,那唯一能做到就是不出现人为的、低层次的问题。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深化认识问题的机会。


16.jpg


6.我们不怕归零。不知所以然的成功,还不如知其然也知所以然的失败对人的能力提升有帮助。


问题六:我们了解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18238 (航天质量问题归零管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这是中国航天在实现产品走出去的同时,首次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管理最佳实践推向国际,彰显了中国航天的软实力。

梁小虹:中国航天质量问题“归零”是从实践中总结提出的,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是针对在设计、生产、试验和服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管理上运用适当方法,分析问题的原因、机理,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解决已发生的质量问题,同时通过开展举一反三,避免问题重复发生的闭环管理活动。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里,大家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归零”。从怕“归零”到不怕“归零”,这里有一个过程。过去大家特别怕“归零”,有人说“归零”要追究责任,其实那是借口,过去“归零”也不追究责任。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愿意“归零”呢?“归零”,起码是你的问题,你面子上不好看。所以过去一出问题,大家先想着把责任推出去。后来大家逐渐地认识到,人的能力提升往往是不在成功时完成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往往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成功还不如知其然又知所以然的失败对组织的帮助大,许多问题如果不“归零”,那个问题的机理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掌握。

2011年8月18号,长征二号丙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这次同时进场的有三枚火箭,火箭技术状态相同,而且是同批次生产的。长征二号丙是“金牌火箭”,成功率非常高,当时已经成功发射40多次了,可这次发射却失败了。


17.jpg


大家很奇怪,同样的状态,同批次产品,为什么前两发成功了,后这一发却失败了?这就是我们过去说的,叫做“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成熟不等于可靠,可靠不等于万无一失”。


我们许多认识,是实践过程逐渐积累和形成的,不是随便臆造和主观想象的。什么叫“成功不等于成熟”?你这次成功,下次是不是就一定成功,未必。其实有的成功是偶然的,是客观环境没有具备那种到你失败那种环境,还赶上你运气好。可是这环境一变,环境一变,气象条件一变,就可能出现了那个导致失败的环境,因此就发生了失败。那么这次长二丙火箭发射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长征二号丙是两级火箭,一级火箭脱落了以后,二级主机点火,二级主机工作时间很短,主要靠四台发动机游机工作。四台游机负责火箭的俯仰、偏航和滚动。

发动机是根据控制系统对伺服机构的要求做动作的,发动机是固定的,伺服机构牵动发动机,它决定火箭的姿态。结果四台游机有一台游机出了故障,火箭姿态失稳。这个状态的游机发动机已经成功发射了七百多台。七百分之一,你想想概率是不是很小呀。而且长征二号丙是金牌火箭呀,不应该失败呀?

在对故障进行试验验证后,发现游机框架材料虽然合格但有偏差缺陷;这个缺陷是允许范围内的,属于下偏差。这是第一个因素。


18.jpg


第二,这个材料要加工,打孔。打孔又出现这个问题,合格但属于下偏差。


第三,这一次飞行试验出现了特殊的低频振动,就把那个有缺陷的材料和有缺陷的加工给震裂了,震裂以后,发动机就一下子摆到90度了,造成了火箭状态失稳。

这个状态的游机发动机已经有七百多台成功子样,为什么这台没成功呢?概括起来,材料合格有下偏差,加工合格有下偏差,再加上低频震动这种特殊的振动环境,导致了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两个下偏差叠加,所以就出现了问题。

如果这三个条件里有一个条件不成立,也不会发生问题。这种低频振动环境,过去做地面试验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以前飞行试验中,这种环境有可能出现过,只是我们没测量到。这次的巧合,使三个偶然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故障出现,教训深刻。

以前的飞行中,可能存在着加工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存在着材料和环境出现问题的概率,同样存在着加工和环境出现问题的概率,当然也有加工和材料出现问题的概率,但这些可能的概率都没有影响飞行成功,所以我们误以为一切正常。


19.jpg


接着我们再分析,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系统:第一给伺服机构下达控制系统指令的控制系统,第二是伺服机构系统,第三是发动机系统。第四涉及到整个动力系统,同时还涉及生产加工系统,而这几个系统却没有在一起做过一次整机的测试试验。


游机发动机安装后怎么证明是合格的呢?只能要靠上天检验。它在地面就没有做过一次联试,各系统都认为自己交付的产品没问题,这就暴露我们系统管理的问题。这是深刻的教训,更加证明 “成功不等于成熟,成功不等于可靠,可靠不等于万无一失”;“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次次成功不等于永远成功”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20.jpg